在孙颖莎与汉娜·高达的决胜局时,赛场外有一个身影,紧张得仿佛比选手自己还要强烈——那就是袁朝明。他紧紧捂住鼻子,指节泛白,仿佛这样就能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压下去。当孙颖莎发球失误的瞬间,他突然缩了缩肩膀,嘴唇紧抿成一条直线,那个表情看上去,比亲自站上赛场还要难受。谁能想到,这位被国乒队员们亲切称为“德华”的队医,竟比亲人还要揪心球员的输赢?
提到袁朝明,或许很多乒乓球迷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,但“德华”这个昵称却无人不知。这个称呼可不是随便来的,它源自电视剧《父母爱情》中那个无微不至、细心照顾家人的德华姑姑。而在国乒队里,袁朝明也有着同样的角色——队员训练时,他总是提着医药箱站在场边,比赛中他紧盯着每一个扑救动作,连谁的膝盖怕凉,谁的手腕不能碰凉水,他都能记得清清楚楚。有一次,马龙训练到深夜,袁队医就默默守在一旁削苹果,果皮一整条未曾断过,说着:“吃口甜的能缓解一下。”
展开剩余74%袁朝明刚加入国乒的那段时间,还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,背着医药箱,跟在老队医身后学包扎。直到伦敦奥运周期,张继科的腰伤复发,他更是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熬中药,药渣滤得细致入微,力求药效最大化。队员们常说,袁朝明的医药箱简直像是个宝盒,里面不仅有绷带和药膏,还有薄荷糖、暖宝宝,甚至女生用的发圈——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,都是他在全国各地奔波时,一点点积累起来的。
这场孙颖莎的比赛中,镜头多次聚焦在袁朝明身上。第四局中,孙颖莎在救球时差点崴了脚,袁朝明猛地站起来,双手几乎摸到了挡板,直到确认莎莎站稳,他才松了口气,坐了下来,背后的汗水把T恤湿透,形成了一个深色的圆。决胜局10平时,汉娜·高达扣杀得分,袁朝明低下身子,双手在膝盖上搓来搓去,似乎在给自己加油。网友们看到这一幕,纷纷调侃:“这哪是队医,简直像是看女儿比赛的老父亲!”
从2004年入职至今,袁朝明已经送走了一代又一代的队员。他陪伴着王励勤、马琳这批老将离开,也见证了樊振东、孙颖莎这一代小将的成长。在里约奥运夺冠的那个晚上,队员们抱着金牌泪如雨下,而他则在角落里,为许昕贴肌效贴,嘴里还轻声嘱咐:“别激动,小心扯到伤口。”他眼中的泪水,仿佛早已为他们的成功而流过。东京奥运期间,他将酒店房间的桌子改成了简易治疗台,每天熬到凌晨为队员们做理疗,消毒水的味道混合着泡面香,成了那个阶段最特别的味道。
队员们私下里总说,袁队医的手机里记录了比训练计划更为详细的笔记:“莎莎左肩发力时会微抬下巴,要提前放松斜方肌”“大头(王楚钦)扣杀后习惯甩手腕,赛后得做三分钟拉伸。”这些细节,都是他从比赛录像中一帧帧总结出来的。有一次混双训练中,王曼昱崴了脚,袁朝明背着她一路奔跑,五十多岁的人,跑得比年轻人还快,结果自己膝盖旧伤都复发了。
网友们戏称袁朝明不止是队医,简直是全方位的“生活管家”:“其他队医可能只管治病,他甚至会关心队员们吃没吃饱。”去年全锦赛时,蒯曼发烧到38度,还坚持想上场,袁朝明直接搬了个凳子堵在休息室门口,泡了杯姜汤,直到她的体温降下来,他才放她离开。
如今,已经五十多岁的袁朝明,鬓角开始出现白发,但他依然如二十年前一样麻利地蹲在场边,为队员们绑护膝。他总说自己没什么本事,只想让孩子们少受点苦。这看似朴素的愿望,背后却隐藏着最深的情感——国乒的成功,不仅仅是选手们拼搏的结果,更有像他这样的人在背后,默默守护着每一个细节。
当孙颖莎最终赢得比赛时,袁朝明没有急着上前庆祝,而是首先检查了她的脚踝,确保没有受伤后才放心地笑了。他的笑容里,流露出的是比胜利更为踏实的满足。正如那句古话所说:“英雄并非天生,而是有人将别人的梦想,承担成自己的责任。”袁朝明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守护,往往并非那些轰轰烈烈的壮举,而是每一次皱眉、每一句叮嘱背后的真心。这样的“德华”,值得所有人的掌声。
发布于:福建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